博客年龄:16年11个月
访问:?
文章:764篇

个人描述

丁保录,男, 1992年8月参加工作,林州市教师进修学校高级讲师,主要从事历史学科教学教研及教师专业成长培训工作。河南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,河师大课程与教学论在职研究生学历。安阳市骨干教师、安阳市优质课一等奖得主,林州市优秀教师、林州市师德标兵、林州市教学技能标兵,知行中国项目河南省特聘导师,国培项目优秀辅导管理教师,数十篇教育教辅文章在报刊发表。

班主任工作中的七个“不等式”

分类:转载文章
2010-11-18 20:45 阅读(?)评论(0)

   

班主任工作中的七个“不等式”

转载——丁家富

    有的班主任工作没少做,可效果并不明显。我分析了一下,发现不少老师是把一个数学符号写错了,具体地说就是把七个不等式写成等式了。下面我说说班主任工作中的七个“不等式”。

    一、合“法”不等于合情

    班主任常常会用各种“制度”“常规”“守则”等规范学生,从课上到课间、从教室到宿舍、从学校到家庭、从学习到做人,“规则”一项不漏。表面看,班级纪律井然有序,效果不错,但在遇到纠纷时,往往会让自己陷入被动。比如,老师在布置作业时一视同仁,却没有考虑到不同学生学习程度的差异。按规定,这没有任何问题,但这种做法对那些“学困生”要求过高,只会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,其实并不符合情理。所以,规则、制度不一定越我越好、越细越好,关键是要有理有据、合情合法。因此,我们不能把学生当作可以被灌注的“容器”,强行要求他们“接受”各种规定,而要让他们发自内心地接受老师的教育,从而提高行为的自觉性和持久性。否则,很容易让学生产生郁闷心理或抵触情绪,这不仅不利于其自身的健康成长,还很有可能让我们教育者遭遇尴尬或处于被动。

    二、“发火”不等于威严

    有的班主任,有时见学生犯错误便大发其火,以显示自己的威严,不成想声音提高了,威严却降下来了。真正的威严是靠以身作则树立起来的,要有正气及正义感,要有让学生尊重、敬畏的人格,要有为学生甘于俯身的气度,要爱憎分明、敢说敢做。在批评学生时要抓住“事件”本身来谈,不要翻老账,更不要将小事扩大,无限上纲,要表现出同情和体贴之情。说到底,班主任的威严不是让学生怕,而是让学生敬。如果学生怕你,就会“敬”而远之、“口服心不服”了。

    三、创新不等于进步

    有些班主任喜欢在班级工作中搞“创新”。参考成功班主任的经验,照搬刊物上的做法,甚至还结合本班的特点作了再加工,于是,创新活动大张旗鼓地开展起来:给同桌写一封信;给异性提一个建议;征集“奥运祝福一句话”;假如我落榜了;和特困生一起幸福……一连串的活动新颖别致,学生兴趣浓厚,情绪高涨。但是,如果只是短期的、没有过程的、没有延续性的活动,又能促进什么?带动什么?班主任工作创新的真正意义在于促进班级的进步。如果不按学生的心理特点搞创新,创新就会苍白无力。所以,我们应该少喊口号多抓实际,少玩花样多做实事,立足本班实际,这样的创新才会更加实际、更有成效。

    四、谈话不等于谈心

    我们经常看到,班主任在办公室里或走廊上与学生谈话。尽管班主任心平气和、苦口婆心,但效果却不甚理想。也有教师一脸的严肃,言辞严厉,滔滔不绝,但效果也不好。为什么这样的谈话出力不讨好,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呢?究其原因,和学生谈话,班主任不应该一味地灌输和说教,而应针对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和性格特点,有事则谈,无事则免。谈话要讲究方式、技巧:重要的事专门谈,一般问题随机谈,心理问题静下来谈,生活问题关切地谈,学习问题严谨地谈,纪律问题严肃地谈,琐碎小事及时谈,思想压力经常谈……需要注意的是,谈话不是训话,谈话也不是个人演讲,而是师生间相互交流在、相互沟通、教学相长,应使谈话成为师生心灵交流的过程,这样的谈话才是谈心。

    五、小事不等于闲事

    “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,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”。的确,“教育无小事,处处是教育”。班里每天都会出现许许多多“鸡毛蒜皮”的小事,对此我们常常视而不见或当作无关紧要的的闲事而忽略。殊不知闲事看着闲,小事觉得小,处理不当,后果不堪设想。由“天之骄子”到“杀人凶犯”的马加爵,就是因为一件件小事积累起来,又没得到及时的教育疏导而形成心理疾病,最终走向极端。对于班主任来说,一件不起眼的不事,很可能就是一次良好的教育契机、一种有效的教育资源,切不可忽视。因此,班主任要细心观察,以静观动,动静结合,及时全面了解学生情况,分析其思想动态,以使工作“有的话矢”。

    六、激情不等于效果

    年轻气盛的班主任,往往激情满怀,对未来、对工作、对每一位学生都信心百倍,以为靠自身的激情必能干出一番成绩。但实际效果往往并非如此:自己激情十足,学生却无动无衷;自己大谈特谈,口号减了不少,计划定了不少,可是学生那里地不声不响,以致自己很“受伤”,甚至大失所望。这是为什么呢?我认为问题在于,班主任的激情没有转化为学生的积极性。如果一位老师能够既保持自己的激情,又激发学生的热情;既发挥自己的优势,又找到符合学生需求的共同点,那么,青年教师振臂一呼的效果就会好得多,年轻的优势就会凸现。

   七、公开不等于公正

    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造成影响。班级中,学生成绩难免参差不齐,性格、品行因人而异,而班主任往往有意无意地偏爱一些学习成绩优异或者听话的学生,对他们倍加关心和呵护,在处理问题时也偏向、迁就优等生,而忽视、疏远后进生。比如,有的班级规定考试成绩好的学生优先选择座位;有的班级把成绩作为表彰奖励的重要条件。这些不公正的条文公开之后,使得“把优等生安排在教室的‘黄金地段’,而把后进生安排在偏、后、角的‘三角地带’”成了顺理成章的事。有时为了让学生“无话可说”,班主任就采用“集体讨论”“举手表决”等形式,将其不公正掩蔽在“公正”的外衣下。其实,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,心灵是敏感的,哪怕是你认为微不足道甚至根本就没有留意的小事,都可能给他们留下不公正的印象。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:“孩子们只要一次因不公正的侮辱而深受的震撼,就会由此在一切方面看到不公正。”

   也许在班主任工作中,还有更多“不等式”,班主任应从这些“不等式”中领悟到“拥有健康的学生观和教育观的意义所在。

 

   阅读(?)评论(0)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